-

类器官中外技术创新与转化竞速赛!

2025-07-29

图片






近年来,“类器官”从实验室中的新兴模型跃升为国际生物医学界的“香饽饽”。从基础研究到精准医疗,从药物筛选到个性化治疗,类器官正以惊人的速度拓展其应用边界。技术不断突破、产业持续升温、监管政策同步发力——国内外围绕类器官的创新与转化已经展开一场“竞速赛”。

图片
技术演进:从“器官模拟”到“人体芯片”
图片

类器官(Organoids)是由干细胞或器官特异性祖细胞在三维条件下自组织形成的微型器官样结构,具有一定的功能、空间结构和细胞异质性。最早起源可追溯到2009Clevers团队构建的肠道类器官,之后脑、肝、肺、肾等多种类型陆续被成功建立。

近年来,技术路径呈现出以下趋势:

从静态结构走向功能成熟如脑类器官能产生神经电活动,肝类器官具备CYP450酶活性。

从单一组织走向多组织共培养如肠+肝联合器官、类器官-免疫细胞共培养,模拟肿瘤微环境。

类器官+芯片(Organ-on-Chip)融合加速微流控系统为类器官提供近似生理的灌流环境,提升存活与功能。

AI与自动化介入实现高通量成像、三维结构分析、药物反应预测。

技术发展已将类器官从高难度科研模型逐步推向可标准化产业工具

图片
类器官+芯片

图片
临床前转化
图片

1.药效与毒性筛选

类器官在药效预测方面的表现远超传统二维细胞培养。其组织特异性和类人性使其更接近临床真实情况。尤其在抗癌药、罕见病药物开发中表现突出:

荷兰HUB研究中心与药企合作,将肠道类器官用于囊性纤维化药物的体外筛选,成功推动新适应症获批。

国外多项研究已将肝、肾、心类器官用于毒性预测,与传统动物实验对比显示更高的人体相关性。

2.个体化治疗与用药指导

Patient-Derived OrganoidsPDOs已成为临床试验设计中的关键工具

澳大利亚Apollo试验将PDO用于结直肠癌个体用药预测,准确率超过80%

中国多个中心已在肺癌、胰腺癌等方向开展前瞻性类器官药敏预测+回顾临床疗效的验证,结果乐观。

类器官有望成为病人分身,协助医生制定最优治疗方案。

图片
全球竞争:技术、资本、政策三线齐发
图片

美国:政策开路+资本驱动

NIHFDA均已认可类器官用于早期药物筛选和替代部分动物实验;

多家类器官公司如HesperosEmulateRevivo已与大型药企达成战略合作;

2024年起NIH取消强制动物实验要求,为新模型(如类器官)开辟空间。

欧盟:伦理先行+标准化建设

荷兰HUB是全球首个类器官标准库,支持多癌种PDO定制;

EMA已启动将类器官纳入新药临床前数据路径;

德国、瑞士等国推进《替代动物模型评价指南》,类器官赫然在列。

中国:追赶速度惊人,政策渐进放开

2025年3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两重”领域重点建设项目,肿瘤类器官技术符合“两重”领域中“生物制造”技术攻关方向。

2025年5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强调类器官技术为重点方向。

图片
类器官全球竞争

图片
未来趋势:多场景融合、标准先行
图片

1. 从药物研发延伸至感染、遗传病、脑疾病、再生医学等多领域;

2. 从类器官模型构建,延伸到大规模生物数据库、AI智能分析;

3. 法规标准正在加速成型,将决定类器官是否能真正走向“临床应用链”。

图片
类器官不是“模型革命”,而是“思维革命”

类器官不是传统模型的替代,而是重新定义“以人为本”的科研路径。在它构建的“微缩人类世界”中,科学家能够提前预判药物反应,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制定治疗方案,监管者也能基于数据评估风险。

当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朝着“高效、安全、个性化”迈进时,类器官正成为一把撬动未来的“科学杠杆”。

图片


分享